1. 首页
  2. 技术博库
  3. 技术专家

钱利淮--乌镇竹编手艺传承人

作者:淘博工业设计整理发布 日期:2022-11-16 人气:1019

图片1.png

钱利淮--乌镇竹编手艺传承人

2010年,钱利淮于浙江科技学院毕业  ,钱利淮毕业后走访了温岭、东阳、嵊州、安吉、四川,学习了解各地竹编技法。

苏州工美竹编课堂

2013年起,钱利淮将竹编教学带入学校,曾应邀到乌镇植材小学、无印良品、诚品书店、北京798、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授课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钱利淮曾与凤岐茶社平台合作进行网络直播授课  ,在竹编课程中,把一件产品分解成材料包,釆用视频演示分解竹编制作流程   。

2016年5月14日,由文化部非遗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指导支持的“国匠荣耀中国手工艺创新盛典”在深圳举行,钱利淮以蔑匠的身份入围"传承奖"顶级手艺人 。

2016年、2017年,钱利淮的竹编手工艺品在了第二届和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舞台上亮相  。

图片2.png

作品《乌镇巨匾》为乌镇景区标志性景点  。

作品《竹编锦盒》被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收藏   。

2014年,作品《丰衣竹食》(乌镇竹编系列)获“中国梦想·美丽浙江”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主题创作展三等奖 。

《晨星》

2016年4月,作品《晨星-竹编》获第六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6年5月,《竹编材料袋》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大赛提名奖。

2016年5月14日,钱利淮入围“国匠荣耀中国手工艺创新盛典”顶级手艺人。

微信图片_20221206191026.jpg

微信图片_20221206191030.jpg

微信图片_20221206191021.jpg


图片3.png

《精忠报国》

200cm*500cm

2020年7月

图片4.png

《城市》

200cm*200cm

2022年7月

图片5.png

《乡愁》

200cm*200cm

2022年8月7日

图片12.png

《江山》

800cm*135cm

2018年7月

图片14.png

《归途》

100cm*100cm

2022年8月

微信图片_20221116115747.png

30cm*30cm编织技法图75幅

图片7.png

图片10.png

图片6.png


图片8.png

85后乌镇人钱利淮,毕业于浙江科技学院工业设计系,师从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正仁,他也是乌镇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办了竹芸工房,一直致力于竹编文化的传播和深入教学。

他的代表作《竹编锦盒》被马未都收藏,《晨星》获第六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花鸟风月》获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等。

他对未来两年的创作列了详细计划:创作如锦似缎的平面竹编图案,装裱入画,“打算设计300多种图案,并精选50种左右进行精心创作”;以“竹之十德”为主题,反映中国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作竹编装置和浅浮雕画,体现当代中式美学,“希望突破竹编技法的限制,进行跨材料、跨工艺尝试”;竹之信仰,以珍稀的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为题材,创作表现自然肌理的竹制品,表现竹的强大替代性。

图片9.png


文章报道:


钱利淮,1985年出生,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镇竹编传承人,嘉兴市竹芸逸品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嘉兴市工艺美术大师。

一根根粗细不同的竹篾、一个个编织精巧的作品,走进位于桐乡乌镇陈庄村的“竹芸工房”,上千件竹编品陈列在7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有箩筐、畚箕等生活用品,也有插花器、摆件、茶具等工艺品,它们大多出自同一人之手——“竹芸工坊”创始人、85后篾匠钱利淮。

这个出生于竹编世家的年轻人,为何选择在大学毕业后归乡从事在父辈看来“没有前途”的家业?他又如何为老手艺注入“互联网+”元素,助力传统技艺上演“蝶变传奇”?

学成归来,复兴传统技艺

钱利淮的老家乌镇陈庄村,是一个竹编记载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村庄,他的父亲是嘉兴市级非遗传承人钱鑫明,一位一辈子都在从事竹编制作的老手艺人。

从小,钱利淮听得最多的是破竹的“噼啪”声,见得最多的是竹编用具,玩得最多的是父亲用竹篾精心编制的竹蜻蜓、鸟哨、竹枪。当时的他可能没想到,长大后自己会像父辈一样,拿起篾刀,成为篾匠。

18岁,钱利淮考上浙江科技学院景观设计专业,离开乌镇,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

或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竹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或许是不忍看到父辈曾经以此为生、以此为业的竹编手艺逐渐走向消亡,大学期间,钱利淮一边汲取新知识充实自我,一边思考老手艺该何去何从。

2010年,大学毕业后的钱利淮在杭州找了一份景观设计工作,但仅过一年多,始终心系竹编工艺的他便决定辞职回家,继承“祖业”。

起初,他的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父母不想他去从事这份“既辛苦又没有前途的工作”。

“我在大学整整思考了3年,把能找到的相关书籍都看了一遍,我觉得竹编是可以做出新东西来的。”他和父亲深谈了自己对竹编的思考,终于获得了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于是,钱利淮开始走上把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道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复兴一个行将消失的行业,光靠一腔热血可不行。于是,钱利淮开始系统学习竹编。

嵊州、安吉、东阳、温岭……他四处寻访名师,了解各地竹编技法。为了精进技艺,他还找到东阳竹编大师胡正仁,成为这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入室弟子”。

学艺归来,钱利淮创立了自己的竹编品牌“竹芸工房”,开始将所学变成产品。

创新融合,借“风”赋能飞翔

如何让年轻人喜欢上老手艺?这是钱利淮反复思考的问题。

创业初期,钱利淮走的是“精品”竹编道路,他在传统技艺中融入现代化设计,迎合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制作了一系列竹编包、插花器、竹编饰品等,由于手艺精湛,造型不落俗套,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钱利淮在销售模式上也动足了脑筋,“想要传承与发扬,就要让更多人知道竹编的存在,之后的事情才能水到渠成。”于是,他把目光聚焦到了互联网上。

2012年,钱利淮在网上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淘宝店,他也成了当年最早开设竹编网店的人之一。

“刚推出来,反响还不错,下单的人蛮多。最贵的可以卖到上万元一件,平均每件价格都在上千元。”惊喜的是,这次互联网“初体验”给钱利淮带来了不小的收获,既让他的竹编作品在工艺品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提振了他让老手艺“活”下去的信心。

而真正让“竹芸工房”和乌镇竹编一炮而红的,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

2014年,参加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一眼相中钱利淮制作的竹编锦盒,花费近2万元购买;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钱家的竹编麻鸭亮相中外记者招待晚宴,受到中外媒体的极大关注;2016年,“竹芸工房”的竹编花篮登上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主会场……

乘着大会的东风,精美的乌镇竹编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也让钱利淮看到了“互联网+”的影响力,他萌生了借助互联网传播竹编文化的想法。

“我一个人做竹编做得再好,也就只能做几件竹编工艺品,供人赏玩一下,没法把竹编文化推广开去。”在钱利淮看来,如果竹编这门手艺只做“高高在上”的工艺品,受众面只会越来越窄,所以必须“飞入寻常百姓家”。

考虑到当时市面上没有系统的竹编制作教材,手艺全凭师傅口耳相传,钱利淮编制了一套科学的竹编教学材料,并创新推出DIY材料包,与凤岐茶社平台合作进行网络直播授课,采用视频演示分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