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案例欣赏
  3. 非遗活化
  4. 内容

了不起的匠人:团扇狂人的碎碎念


针对目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的窘迫现状,李晶还是持比较乐观的心态的。目前的大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政府和消费市场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也在升温。当然,中国与欧洲、日本手工艺行业的距离还是很远的。

因扇起源于何时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存在。西汉才女班婕妤就曾作诗云:“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中国人喜欢以圆形象征团圆,人们因此又把此种扇称为“团扇”,大意是以丝织品制成的凉扇,形状如同一轮皎洁的满月。

优酷视频:《了不起的匠人:团扇狂人的碎碎念


e62ef505c4fa480e84564f7843049e03.jpeg

李晶,手作团扇设计师、制作者。

本科念的管理,研究生又读设计专业,最终选择了做一名手艺人。

李晶热爱京剧昆曲,又酷爱收藏老件,老银、老绣等,一应杂件收了不少。其中就有一些团扇的扇骨,这些扇骨工艺精良,材质考究,但是空空荡荡的扇面却使之失色不少。为了不让明珠蒙尘,于是他就将自己学成了一名手艺人。

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在姑苏区星罗棋布,无论是大是小,皆是规规矩矩、精巧绝伦。在吴趋坊附近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民居中,隐藏着一座精致且名声显赫的园林——艺圃。

5b6ca497d2044de8b43d6086813f9ff5.jpeg

说起这座连名字都非常文艺范儿的园林,就不得不说它曾经最有名的主人——文震亨。文震亨是晚明人,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虽然文震亨名声可能没法儿和曾祖父相比,但是他很好地传承了家族的文学底蕴,并且将晚明文人的雅趣都录在了《长物志》这本书上,同时也留在了这座他所热爱的园林里。

艺圃最妙的便是入门那一小段曲径通幽的走廊,粉墙黛瓦高耸着,墙壁上攀附着绿藤,初夏时分,一片浓郁的绿色,煞是好看。生出来的藤蔓把光影切割成碎片随意铺洒在地上,斑斑驳驳。难怪纪录片《园林》和电影《柳如是》都对这条小巷情有独钟。

再往里进景色便豁然开朗,可以见到园林里的湖水,四周假山植被,亭台轩榭错落有致,于严谨中透出点儿俏皮。其中,响月廊的景致尤为独特,雪白的墙壁上有一个长方形的窗户,对面有些发灰的墙壁边上种着几丛竹子,几样最为寻常的物件在巧妙的搭配下竟然成了一幅颇有诗意的文人画。

ed9c07def7c2436c990298dfb27948d4.jpeg

在艺圃附近住着一位同样文人气十足的“85 后”团扇匠人——李晶。

这个清秀儒雅的“85 后”年轻人,待人随和,谈吐幽默,有着他这个年龄独有的活力,却又与古韵温婉的姑苏城相得益彰。尚古风、通诗词,李晶是个不折不扣的古典派真文青。看着他那些团扇,仿佛能见到风流的姑苏城内,扇面后掩笑着的如月佳人。

爱上团扇是从昆曲开始

十几年前,李晶还是个懵懂少年,有次看电视,是少年人普遍不太感冒的戏曲——“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一身婚袍的旦角正在唱着《锁麟囊·春秋亭》。

“我记得演员一身红,很喜庆、很华丽,感觉挺有意思。”一眼就像在心头种了一棵树,慢慢生根发芽、花团锦簇,一发不可收拾。这份对戏曲的热爱贯穿了李晶的少年时代,直到大学期间,他跟随浙江京剧团的叶盛华老师真正学起了戏。

那正是他世界观正要定型的时候,戏曲是一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来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和感悟。

daca549c198a4d1cafbb42be6da4646d.jpeg

李晶说:“老师是我戏曲艺术方面的导师,也是我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榜样。”中国的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通的精神内涵,作为老一辈艺术家,盛华老师举手投足间都深深浸染着传统艺术文化的心性和态度。

“梅派京剧讲究的是中规中矩、圆润内敛、大方自然,这是对艺术语言的审美,也是对我生活点滴的潜移默化。”

除了老师的从容不争、谦虚恬淡对他的性格有积极影响之外,对“美”的把握,以及对“雅”的追求,更是给他后来的团扇设计提供了原始冲动。

爱一样东西,爱着爱着就痴了

醉心戏曲的李晶完全入了迷。

戏曲艺术包罗万象,武术、舞蹈、音乐、诗词、道具、服饰等等,他竟一一投入研究。也正是这份对戏曲的热爱,让李晶接触到了传统手工艺。

c1f84929d4b343e8b85c837101e1b35a.jpeg

旦角戴的头面,传统是用点翠做的,接触后才知道,为什么用翠鸟的羽毛能做得如此美丽,感觉很神奇。就连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学习设计专业的李晶选择的也是跟手工艺有关的论题——《论海派京剧服饰的特征》。

那时他看到演员用的扇子道具,很精致,慢慢接触深入了解后,李晶便喜欢上了扇子。

李晶在学生时期就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买了一件点翠首饰,这是他的第一个收藏。

“喜欢点翠和其他传统物件很长一段时间了,早已经动了心思,因为自己也是第一次收藏,心里没把握,琢磨了很久才鼓起勇气收了这件。值得庆幸的是,物有所值。”

“收藏”这件事,就是现在爱说的“新世界的大门”,大门一打开,精彩纷呈、眼花缭乱。这种幸福感外人是无法得知的。

李晶至此开始了漫漫的收藏之路。

收藏,除了“磨破嘴、跑断腿”之外,用度也是巨大的。他平时省吃俭用,加上压岁钱,总之所有的“私己钱”都会存起来,用于购买收藏品。

至此,他和团扇的不解之缘才真正开启。

诚然,团扇是实用的,但缺少美感,何不把缂丝融入团扇中呢?既传承了缂丝工艺,又拾起了团扇失落千年的中国美。

这一结合,成品美得令人惊艳。询问购买者竟纷至沓来。于是,李晶决定专门做缂丝团扇。

画扇画皮难画骨

说起缂丝这些传统工艺,世人脑海里想到的,都是垂垂老矣的绣娘,孤独地固守着这个古老美丽却又濒临失传的技艺。

可是青年手艺人也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担当吧!李晶这样想。继承传统的同时,他还融合自己的设计理念。从画稿到配色,从单纯的“工艺”进化成了“设计师的工艺”,在团扇这样的“怀袖雅物”之上完美呈现,让这些传统的工艺有了实用性,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创新和改进无处不在,目前市场上的团扇工艺过于单一,在形式上不过是带包边的框,配上湘妃竹、云竹或是紫竹扇柄。其实传统中还有更多可以发掘的美,单就扇柄而言,李晶的扇柄多数采用竹质如湘妃、凤眼、梅鹿、紫竹、玉竹等,或者珍贵硬木;同时可以配合的工艺还有金银錾刻镶嵌、烙画、雕刻、结绳、大漆等等。

就扇面而言,他除了缂丝也做刺绣,采用漳绒、宋锦,甚至老的绫、罗、纱等也都乐于尝试。单就一个扇坠而言,除了人造丝他也有更多的尝试,采用真丝配老物,玉器、翡翠、牛角、老银等,甚至一个多宝串都不为过,在审美诉求上他从不刻意压抑自己的创意尝试。

李晶觉得,古老的缂丝不仅仅应该进入博物馆或者教科书上,更应该进入大众的生活。比起一味地保护,这样的传承更有生命力。

为了寻访老手艺,李晶移居苏州桃花坞一带。这里自古人杰地灵,手工艺相当发达。明中叶以后,全国经济贸易发达。江浙一带,丝绸、木器、紫砂、竹刻、刺绣、漆器、玉石、金属工艺等手工业欣欣向荣。

清代校阅《长物志》的学者伍绍棠指出:“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沦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

而当时骚人墨客,亦皆工鉴别,善品题,玉敦珠盘,辉映坛坫……”后来,李晶又搬到苏州博物馆旁边的宅子里,并将此取名“嗜闲居”,此字典出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余嗜闲,雅好古,稽古之学,唐虞之训;好古敏求,宣尼之教也。”室内摆满手作团扇、缂丝布料、老织布机、老银饰品,很是雅致古朴,更是传递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天人合一的艺术思想和返璞归真的审美格调。

学习艺术出身的李晶,有自己执拗的审美追求。所有团扇的画稿设色,他都要亲自上手,他觉得全身心投入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李晶的工作室里,一把团扇的诞生,离不开细致的工艺,缂丝、藤编、打银、螺钿、雕刻、捻须……这些传统工艺都能在团扇上一一应用,李晶当然不可能学会所有的工艺,在他的工作室里,聚集了许多苏州的手工艺师傅,大家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一把团扇。李晶作为工作室的主人,担任总监的角色,并且负责扇面、裱框这两个部分。

扇面一寸缂丝一寸金

扇面上,李晶除了偏好缂丝,也多做些绫罗绸缎,如宋锦、漳绒等丝织品。李晶从宋人花鸟画中汲取灵感,将花鸟、鱼虫等题材绘于画稿,也有在其上题诗作赋的,为团扇修复注入新生机的同时又不失传统美学的韵味。

长期的戏曲艺术熏陶和收藏鉴赏之路,塑造了李晶个人独特的审美风格,特别是梅派京剧中的典雅大方、儒雅端庄,以及昆曲的浪漫飘逸,早已融合在他的一丝一扣中。

fe3cbd031c434379ad32eaeaf590c1a6.jpeg

要在扇面上织出宋画的神韵,非缂丝莫属。这种古老的织造工艺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纬线并不横贯全幅,而仅在需要处与经线交织,正反两面如一,在不同色彩的轮廓之间并不相连,悬空背光观察可见点点孔隙,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有如以刀镂刻而成。

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合制作书画作品,可以模仿出书法的效果。曹雪芹就极爱缂丝,《红楼梦》中描写的服饰大量都是缂丝制成的。

正因为缂丝如此完美,所以有时候遇到喜欢的缂丝片子,李晶都珍藏在自己的老柜子里,合适的就用来做团扇。一般一柄扇子的修复和制作,李晶亲自负责扇面的画稿手绘和其中的装裱工艺,他把稿子描绘下来,再请苏州老师傅帮忙制作缂丝片子,绘画时得按照缂丝的制作工艺来画稿子,和一般的描稿有较大差别。然后去配线,配好线后再送去给缂丝师傅制作,制作好要自己修理线头。

熟练的缂丝师傅做一片也至少需要两周的时间。有时候遇到好的料子,李晶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扇子做出来,他笑言哪怕睡觉也会辗转反侧,就像热恋的情侣一般,希望能尽快见到对方。

在李晶看来,扇面不是图案的花样越复杂就越适合做团扇,就算找到了图案精美的扇面,也很考验构图能力,一寸之差,整个扇子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3ea5baa29812474e88528af7f94c8724.jpeg

除了缂丝,像漳绒、宋锦,以及有些老派的绫、罗、纱等材质,李晶也都乐于尝试。一些残破的扇面,如果单纯修旧如旧,残破的扇面无法恢复原貌,所以李晶更愿意把自己收藏的刺绣布匹老料用作扇面,这样的效果很多时候都比修复前的效果更好。一把团扇,融合了书画与刺绣两种美,一可欣赏,二可把玩。

扇框:一把扇框数层功

李晶常说,扇面之美只是其一,扇框、扇坠也很重要,它们本身就结合了诸多的工艺,要求一向严苛的李晶,在修扇制扇的过程中会仔细把好关,每一道工序,他都找最好的手艺人来完成。与手艺人切磋时,他也常常会萌生新的想法,把传统的工艺与题材延展到现代的精神和审美中来。

团扇的扇骨,李晶不仅仅使用湘妃竹,也挑选紫竹、凤眼、梅鹿、玉竹或罗汉、象牙等材质,都是精选的好料。起初,李晶在修扇的过程中还会加入自己收藏的老物,像点翠、老银、老玉来做装饰;渐渐地,他发现可以同时配上的工艺还有金银錾刻镶嵌、烙画、雕刻、结绳等。

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他可以不计成本,挑战更多的尝试,选用多种多样的材质。这些在李晶看来,与利益无关,仅仅是为了他心中之美、心头所好。

敷面用的糨糊,和儿时祖父母裱春联时熬制的一样,也得自己捣,用温水倒在白面上,在水分渐渐蒸发、泡泡“咕嘟咕嘟”冒上来的时候,为了防止产生面疙瘩,得用筷子或柄勺不断搅动方才成形。糨糊本来是可以吃的,只是夏天容易变质,李晶做团扇用时,还得放些防腐剂。

之所以用糨糊而不使用传统的胶或者化工胶,是因为胶虽然黏合力强,但糨糊却含有充足的水分;之所以不直接选用市场上就有的糊精,是因为糊精稀薄,糨糊厚润,有调节的余地。

裱好缂丝扇面,薄丝附着在竹框表面上,还有黏着的痕迹,不甚美观,得为它再包一层宋锦的织边来装裱漂亮。扇框的内外径不一,织锦在翻边时,根据材质的不同,也有一定的伸缩比率,这就更需用到糨糊厚润的特性,否则从里往外翻时,是会翻不过来的。

李晶却是从里往外翻的,他说,相较于从外往里翻,这样既平整牢固,也不易起皱。再者,遇到伸缩率小的,也不会起毛脱线。当然,从外到里也好,由里到外也罢,说的都是全包边的;还有半包边的,也就是内外径贴上竹条的。有的人偏好厚笃,或是要控制成本,便选择半包边的,相比之下,全包边虽然古朴轻巧,但也有织料不能胜任的,比如机织的万字锦料,轻薄便难以翻折,用手织宋锦来改进,倒可以施行,可这一来二去,造价却又水涨船高了不少。

就团扇制作而言,包边与糨糊的切入面很小,但足以想象每道工序中所暗含的细琐与门道。仅仅一条在外人眼中不值一提、甚至视若隐形的包边,都还未细述周全,管中窥豹,可见即便是轻罗小扇,在制作工艺上也须严整以待。

文化底蕴深厚的姑苏古城云集了各种工艺的民间手艺人,为李晶的团扇修复和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他们的绝活儿都可以被李晶利用起来,施于扇子之上。如今的“嗜闲居”,云集了十几位各种门类的高超手艺人,李晶就负责扇子的整体把控,他早已从单纯的“工艺修复”进化成了“设计创造”,在团扇这样的“怀袖雅物”之上呈现传统的工艺,使之有了实用性,得以传承。

在李晶看来,传统是个大宝藏,而团扇是很好的媒介,它融合了十几种传统手工艺。把团扇的修复和制作坚持下去,也是在发扬这些传统工艺之美。他痴于此道,也乐在其中。

实用才是最好的传承

李晶认为,古老的缂丝不仅仅应该进入博物馆或者教科书上,而应该进入大众的生活。比起一味地保护,这样的传承更有生命力。

这也是我们传统手工艺让人欣慰的曙光。

针对目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的窘迫现状,李晶还是持比较乐观的心态的。目前的大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政府和消费市场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也在升温。当然,中国与欧洲、日本手工艺行业的距离还是很远的。

本科学习管理的李晶认为,手艺人在审美水平上要不断进步,手工技艺上也需要精益求精,当然懂得经营运作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储备。营销意识缺乏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和欧美、日本的较量上的一大短板。

年轻的李晶不排斥手工艺市场商业化,横向比对国外,商业化的手工艺市场,才得以保证欧美制鞋、制表、私人定制业务几百年的长盛不衰。

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兴衰不是依靠政府协会筹资维护,将其送入博物馆纪念馆这么简单,玻璃框仅仅是死的艺术化石。先行的经济环境下,传统手工艺人就应该积极入市,商业化是传统手工艺行业自我解救的出路所在。

当然,商业化不代表低级化、批量化,而是要创新改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实用需求。

就团扇而言,老的团扇固然是好,但市面上能够制作全新的精工团扇的人还是非常少的。李晶新制一批团扇,使其可以进入一般的生活,从审美和实用上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传统手工艺的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

当然,对于目前流行的极简风,李晶的工作室也做了几款素雅简洁的团扇。在这样的花花世界,年轻人有大把光怪陆离的娱乐方式,肯钻研传统手艺的少之又少。

手艺人、守艺人、售艺人,匠人就该满手疮痍、没有饭吃?这样的观念很可怕,凭自己手艺吃饭,不丢人,还很光荣。李晶对于自己所处的行业充满自豪。

他用一把团扇惊艳世人,刘雯、范冰冰都用过他的团扇拗造型。

他是李晶,他是姑苏城内的团扇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