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案例欣赏
  3. 非遗活化
  4. 内容

火炼冷甲,古老阳刚艺术现今依旧硬核 温陈华


温陈华老师曾说过,传承甲胄制作这项工艺复杂的技艺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恒心,希望更多人加入到甲胄文化的传承当中,将这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纯手工甲胄,是唐代“钢铁侠”般的存在 

最近的社交话题,十二时辰绝对算一个。最近,咱们公司中餐社交用语,已经从“看了乐队的夏天没?”变成“看了十二时辰没?”

为什么全民推?必然是因为好看呐!

这部大唐长安反恐突击剧,一改历史影视剧盛行的轻浮之风,细节还原,场面写实,剧情紧凑好看,一口气看12集,不费劲。

看《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最吸引眼球的不仅是华丽的建筑,还有剧中人物穿着的,酷毙的盔甲。

微信图片_20220927123356.png

崔器身上这盔甲,这光泽度,这质感,我太熟悉了……

微信图片_20220927123402.png


看动图的话,质感和穿着细节体现更为明显,盔甲均为真甲,并非以往常见的塑料甲片!

给你们看看来自网友的赞叹:

7月15日,崔器站在那里 ,一声响亮的:旅贲,在!让无数人爆哭。他在自己的名牌上用血迹写上了长安二字,从此荣耀与他同在。

微信图片_20220927123459.png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制作铠甲的人为函人,《考工记》里面有一段记述叫“函人为甲”。

独立铸甲师温陈华,便是这样一位痴迷与中国铠甲的函人。他用几十年的时光都与铠甲打交道,熟谙铸甲之道。虽然如今很少有人会接触到中国的传统铠甲了,但是这位函人对铠甲的深情,依旧细水流长。

微信图片_20220927123528.png

▲图为温陈华在制甲中

作为一名70后,温陈华总是笑称自己是看连环画和听收音机长大的。温陈华出生于1974年,在四川内江的一工厂区内长大,那是一个物质文化生活都较为匮乏的年代,所以看连环画听收音机构成了他童年时期全部的精神世界。在那个年代,《三国演义》、《说唐》等评书类节目是人们茶余饭后唯一的消遣。温陈华自然也不例外。

微信图片_20220927123645.png

▲图为温陈华在制甲中

评书节目里,凡是关于兵器甲胄,金戈铁马的内容,都是温陈华的最爱。其实正是从那时起,温陈华的心里就萌生出了对古代铠甲的好奇和着迷。

微信图片_20220927123716.png

▲图为温陈华在制甲中

少年时期的温陈华喜欢在教科书上把杜甫李白画得穿上铠甲、拿着长矛和弓箭,课余时间剪扑克牌、纸板模仿甲片,然后打孔、穿线,制作成铠甲的样子。为此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废纸也不知道卖了多少。学习成绩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家人对这个“兴趣古怪”的孩子也都在埋怨他玩物丧志。

微信图片_20220927123746.png

▲图为温陈华制作的铠甲

但对铠甲的痴迷并没有因为这些因素而中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研究的深入,他发现做一套铠甲需要涵盖到绘画、雕刻、漆器、臧刻、锻打、皮艺等多种技能,而用纸片来做他永远无法完成一套铠甲,于是材料也由纸片变成了铁片、皮革。当然成本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

为了研究一套铠甲的所有细节,温陈华几乎走遍全国的寺庙和图书馆收集资料,到各地学习手工工艺。有时候在博物馆里找不到铠甲的原型,他就去寺庙里的天王神像和武将身上寻找这些元素。

微信图片_20220927123812.png

▲中国甲-华严寺辽金天王像

曾经有一次,他因为过度沉迷其中,竟忘了寺庙闭门的时间,而寺庙内的工作人员竟然也没有发现,温陈华就这样被关在了寺庙中一夜。后来据他回忆:那天夜晚的古刹幽幽静静,而佛像周围的罗汉像又皆是面目狰狞,着实吓人之极。

微信图片_20220927123837.png

中国人向来讲究“慢工出细活”,这“慢”和“细”道出了铠甲复原的精髓。撇开设计打样不说,整套铠甲从开始的皮革裁剪缝制到最后的缝合就有近30道工序,需要10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制作周期更是长达3个月。

微信图片_20220927123903.png

在每套铠甲制作完成之后,需要人工试穿并进行实战格斗之后才定型,达到人体与铠甲的完美结合,这才是一套铠甲的灵魂。这期间所耗费的人力与精力,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微信图片_20220927123930.png

别看温陈华老师生活中是一个很佛系很随性的人,但一提到铠甲的相关事情,他就变得很执着很着迷,也完全不觉得辛苦。

在冷兵器时代,甲胄们守护着脚下这片土地,守护着这片热土上的百姓,让中华文化得以代代传承。

现如今我们早已不是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年代,本以为这烙印了时代印记的载体会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可却因为像温陈华老师一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古老的铠甲得以走进我们的世界。

微信图片_20220927124027.png

温陈华老师曾说过,传承甲胄制作这项工艺复杂的技艺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恒心,希望更多人加入到甲胄文化的传承当中,将这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