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博学多问
  3. 创意&手绘

定位研发.产品设计 设计方法学系列

作者:淘博工业设计整理发布 日期:2021-03-09 人气:2852

关于产品设计道路上的一些经验与见解,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微信图片_20210309201120.png

倾倒酱油后总会有一些酱油流出在口部。昨天考察市场遇到这件“G型酱油瓶”,当要停止倾倒只需按住壶盖上的孔,液体就会被瞬间切断,解决了倒酱油时瓶身留油迹的难题,使酱油瓶更易清洗。产品获得1961年首届日本优良设计奖(Good Design Award),并于20年后再一次获得日本优良设计奖20周年奖,其设计师:森正洋已于2005年去世,但他的这件产品却一直在热卖。

微信图片_20210309201156.png

前阵子老板去韩国考察市场,顺便买回来一些产品,这款杯子我认为设计的很贴心,我们都知道:一个封闭的水瓶向外倒水的时候,总是一停一停的,为什么呢?因为,空气要进入,水才能顺利倒出。这个水杯,盖子上特别设计了一个近气孔,从此,喝水不再停顿!!!(跟昨天那个日本的酱油瓶同原理、反用途)

微信图片_20210309201221.png

软件就好比你修家电用的螺丝刀,修好修不好跟会不会用螺丝刀没任何关系,但是,没有螺丝刀你连要修的家电都打不开。

微信图片_20210309201254.png

为什么我设计的商品没人买?为什么客户不喜欢我的设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解买商品的[人],你才能做出对的设计!你的设计是自我感觉良好?还是因为你真的了解[人]?…(下午市场考察,看完产品顺便看了些产品设计书籍,这本书很吸引我,推荐给大家)

微信图片_20210309201330.png

“产品看销量,设计讲思想”,我们生活中那些畅销的产品,90%以上都没任何思想,实惠、好用、漂亮、耐用、安全等,这些是衡量产品好坏的标准;相反,那些看起来有思想的好设计90%都无法做成产品,原因很简单,别指望老百姓都懂设计、都喜欢设计,过日子实实在在,我需要一件产品、性价比不错、买……!(图:2013年红点奖作品带灯的扫把)

微信图片_20210309201402.png

新的物品面世总是让人质疑,爱迪生的灯泡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当时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经营的煤气灯、蜡烛的销量都大大减少,于是抓住电易电死人的缺陷不停地跟爱迪生电器公司做斗争,可是呢,一百多年过去了,电灯证明了它的价值。

微信图片_20210309201426.png

下雨天几乎每个摩的的摩托车前面都有这样一把自己做的伞,只是简单的在传统伞上挖个洞,这样不遮挡车灯可以遮风挡雨,无论是广州、在老家、在深圳、在成都,我到过的每个城市里的摩的们都在这样用,这是多大的市场啊!为什么没人直接生产这样的伞呢?!(图:刚刚在公车上拍的)

微信图片_20210309201449.png

买产品的人才不会想那么多,我缺了、我要用、我才要买!!!他们更不懂设计,所以不需要那么多设计道理。

微信图片_20210309201530.png

风扇起源于1830年,一个叫詹姆斯·拜伦的美国人从钟表的结构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可以固定在天花板上,用发条驱动的机械风扇。这种风扇转动扇叶带来的徐徐凉风使人感到凉爽,但得爬上梯子去上发条,很麻烦。1872年,一个叫约瑟夫的法国人又研制出一种靠发条涡轮启动,用齿轮链条装置传动的机械风扇,这个风扇比拜伦发明的机械风扇精致多了,使用也方便一些。1880年,美国人舒乐首次将叶片直接装在电动机上,再接上电源,叶片飞速转动,阵阵凉风扑面而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电风扇。(从最初的机械风扇到真正的电风扇整整用了50年时间慢慢演变过来,不了解过去我们就无法了解这件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产品背后的进化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309201558.png

扫帚,源于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后来鸡毛不耐磨,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图:早上在珠江边拍的。我们大中国不缺好设计,只是我们太不留意它们了,生来就有的,仿佛它是天生的,可是任何一件生来就有的产品都是经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这样的的设计才是真正的大设计,这样的发明才能配得上中国四大发明)微信图片_20210309201630.png

很认同深泽直人对产品设计的认识: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一种生活需求,而非改变,设计是方便人的生活方式,而非复杂。因此,好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活细节,方便人的生活习惯,使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特别是在工业设计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设计师力图否定约定俗成的设计,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样就无形中加重了人们的适应负担。尝试关注一些别人没有意识到的细节,把这些细节放大,注入到原有的产品中,这种改变有时比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更伟大。


相关内容